在我们实战GMAT考试的时候,建议的时间分配里,逻辑和阅读一般都是2分钟/题(阅读包括读文章和做题),SC每题90秒。而单从读阅读文章的时间分配来看,长文章一般3.5分钟/篇,短文章一般2.5分钟/篇。
但实际上,很多同学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读完题干理解题意,往往做题目时还要反复复读,或者觉得几个选项都有道理,无法做出判断。
“我对于一些量的比较或变化的题目很不敏感,读完题目之后,再看选项就晕了,往往看到C、D选项还要回原文复读。”
想请教这种情况有什么救嘛?或者是否什么针对性的练习攻克的方法呢?
这位同学的问题比较典型,很多同学可能会把这种问题理解为:在第一眼看到某个点时,大脑无法直接反应的“认知障碍”:
为了让自己加快反应速率, 有的同学会在做题中尤其注意细节,结果导致越看越乱,走不出来;
又或者,尝试通过整理这种“常见关系”来解决:比如供需关系、成本利润。最后却发现,逻辑中出现的这种所谓关系,太多,一个点一个点整理收效甚微。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备考学习中,必须要先解决以上问题,养成正确的做题思考习惯;才能在实际考试中,不把时间浪费在反复复读、纠结选项的问题上,相当于给自己争取到了“额外的考试时间”~!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一个认知问题:对于题干中出现的“隐含”的逻辑关系,我们永远不可能一上来就读清楚所有的潜在关系。
在第一遍读题时,花太多精力在尝试分析作者的“潜台词”上,反而会带入太多主观脑补,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率。
真正有效的“潜在”逻辑关系,是我们把握住主线推导之后分析得出的,而不是在第一步浅层理解的阶段就需要掌握的。
▍其次,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对于分析逻辑题干的推导过程,大家往往缺乏一个主线的思路框架。一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像做SC时候一样,希望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寻找思维方式上的问题。
我们来举个例子:
The sandwich's sales would have toquadruple to cover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including it on the menu. Sincesuch an increase is unlikely, the chain would be more profitable if it droppedthe sandwich.
这个题目我们在读取信息时候只需要抓住几点:
【① 三明治销售要变成4倍覆盖成本】
【② 因为这个增长不可能】
【③ 如果去掉三明治】
【④ 连锁店利润更多】
读原文,到这个程度就足够了。而后才是真正的分析过程,把我们需要的逻辑关系找出来。
1. 确定核心结论
看到【④ 连锁店利润更多】我们需要思考:
作者为什么觉得连锁店利润更多?
给出了对连锁店利润有影响的什么证据呢?
2. 进一步分析
我们发现,围绕连锁店利润增长,作者给出了一个原因和一个条件:
原因:【② 因为这个增长不可能】
条件:【③ 如果去掉三明治】
于是,我们会想知道:
1)去掉三明治哪里影响到了利润;
2)这个增长是什么?
3. 找到真正逻辑关系
我们继续整理,了解到这个增长是指的4倍的增长,这个增长不可能了,那么三明治的销售无法覆盖成本。结合刚才的另一个问题,到底如何影响到了利润呢?
我们才会发现,其实三明治利润为负!
但是,回过头去想,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第一眼看到【① 三明治销售要变成4倍覆盖成本】这个信息的时候,就立马能反应出,三明治的利润是如何的。
我们永远都是抓住了推导的主线——结论:连锁店的利润,来寻找和利润有相关,实际作用于连锁店利润的证据。而前文的“潜在”逻辑关系,选取有用的即可。比如我们确定了是要寻找利润相关的,那么前文的sales & cost信息,马上会变得显著。
继续回到刚才的题目,可以发现这道题的逻辑链就是:
▍P:去掉利润为负的三明治
▍C:连锁店利润更多
这样一来,是不是直接理清楚了逻辑关系呢?
重 点 总 结
所以,对题干局部认知不清的状况其实时常发生,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在第一眼看到信息的时候就完全整理透彻;在考试的限时状态下,也没有客观条件让我们整理清楚。
不过,一旦我们对于逻辑题干分析的主线思路和框架形成好的习惯,找到题干推导的重心——结论,揣摩作者推导的意图,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旦这里解决了,答案方向不清楚、反复回读、选项纠结等等,也就迎刃而解了。